中央巡視組近期對國內一名牌大學的通報中,科研經費的管理和使用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,這讓高校科研腐敗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。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🙋🏼?為何三令五申屢禁不止👏🏽?如何對此進行有效監管?
教授變成項目“老板”🔟🦻🏻,苦心研究不如跑關系
“能拿到科研課題的幾乎都是有關系的,有關系也就不用擔心結題,老師拿到科研項目對學校來說也是好事🥟🕴,所以‘放水養魚’🧥,基本上不控製。”一名高校財務工作人員向半月談記者透露🤴🏽🏋️♀️。
有業內人士表示🫲🏽,科研經費已經成為利益輸送的隱形通道。一些地方領導為換取高學歷🫧,大力支持高校搞科研項目。一方出錢給項目,一方派發學位文憑,最終“互利共贏”。
事實上,科研腐敗從課題立項的源頭上就已經產生了🚵♀️。“為什麽要擬定這些課題🕴🏻?實際上是這些有關系的‘科研大佬’說了算😎,因為這些課題也就是這些人可以做🧓👨🏿🎨。”廣東某高校潘老師告訴記者。
潘老師說⛹🏽♂️,大學的科研處表面上是為學校爭取科研機會,實際上是用學校的資源“跑部錢進”,為校領導和自己謀福利🧗🏿♂️。“你會發現原本一個科研實力不強的人一旦當上校長🚗,課題馬上就來了🩼,他的學科也強了。這些校長行政職務上的收入並不高,就是靠拿課題掙錢🧝🏿♀️🚵🏼♀️。而我們這些年輕老師🆒,沒有關系和門路,申報課題相當難🫴。”
“這些領導拿了課題,根本沒有時間做,也是轉包給別人做。轉包給誰🏄🏼♀️,這裏面也大有文章。實際上是在權力尋租下,形成了立項、申報、研究👃🏽、結題整個過程的利益鏈條🧞。”潘老師說。
科研經費成個人“提款機”,吃喝玩樂全包括
記者調查了解到,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尤其是來自國家、省市布置的縱向課題經費增加🧍🏻♀️,養肥了不少“蛀蟲”。大量經費並未用於科研,而是被吃喝玩樂了👨🏿🏭🛄,甚至中飽私囊,流入個人腰包。
2013年,浙江大學教授陳英旭被指控,授意博士生陸續以開具虛假發票💇🏽、編造虛假合同、編製虛假賬目等手段🖐🏻,將1000余萬元專項科研經費套取或者變現,非法占為己有。
從這幾年曝光的科研腐敗案例中可以看到,造假套取科研經費的手段五花八門👟,包括用學生身份證冒領勞務費👷🏼,以差旅費、辦公經費等名義開具虛假發票、編造虛假合同、編製虛假賬目等🫰🏻⇨。
“吃喝玩樂🏋🏽🚛、買東西,只要發票是合法的就能報,哪怕買的是熱水器🦹🏼♀️;幾萬塊錢的打印紙發票,不管用途都可以報。勞務費表面上發給參與課題的所有人🔧,很多情況下是一個人弄到手🧑🏻🏫。”某高校財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。
“為什麽現在很多學生把老師叫做‘老板’?”一名工科院校畢業生對記者說,因為一些高校老師承接了很多國家項目👯♂️,都是學生打工。科研經費裏明明有勞務費🤳🏿,但根本不會給學生👶🏽🏄🏿♀️,即使給了🛖,學生也不敢要,還要熬著拿畢業證,靠老師的關系找工作。
廣州市檢察機關的一名負責人說🤍:“一些大學教授申請下課題費,用於請客吃飯、家裏開銷❕,並沒有用到科研上👨🏻🦯➡️。甚至有人拿去買房、買車。”
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: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占40%左右,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。
一位接受采訪的高校教授坦言❤️,實際上很多科研經費是花不完的,但是錢已經到手了,很少有人會退回去,花不完的部分也要想辦法用掉🤏🏿。財務可以報銷的名目都去做賬報銷🥃,就會出現有的老師1個月報銷30萬元油費的情況🐫。
這位教授說,經費設置不合理是導致科研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。經費給多了,報銷名目對不上➔,只好亂開發票。比如招待費、資料費📃、勞務費等都規定了一定比例🗂,其中招待費占了很大比重🫱🏿。還有一些款項報不了,只能去造假。比如學校要求單筆報銷發票必須在1000元以下🙅🏻♂️🔆,而買個打印機或電腦都會超千元🧑⚕️,只好開假發票💮:一張999元的打印機,一張幾百元的移動硬盤等。
報銷“瞞天過海”,花錢無人評估
記者調查了解到🧏🏻,除了自上而下的審計抽查有一定威懾力👧🏿,高校內部對科研經費的使用監管基本上是空白👩🏼💻,而課題成果的驗收環節也往往是“放水”和“淡化”❤️🔥。
“誰弄的課題就是誰的錢🧑💻,因為涉及多方利益,學校根本不插手📅。”一名高校財務人員告訴記者,“從財務的角度,我們只審核發票的合法性,不管發票的合理性。因為高校還有科研處之類的部門,還有項目負責人🏌🏽♂️。他們通過了,我們就不管🔟🧘🏻♀️,只看發票是真是假。發票是真的,業務是不是真的🚡,監督不了。”
該人士還透露👷:“一些國家科研項目學校都有配套資金,配套比例不定,要分給老師多少🤦🏼♀️✍️,基本上是一些部門自己說了算👂🏼,有關系的很容易打通關節🫨。而且科研失敗,錢白花了也就白花了,誰也不能說不允許失敗啊?”
教育部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說✉️😷,很多科研經費就是專項。現在專項設的多,各個部門都在設🧔🏿,很容易脫離監管🍭。立項管理幾個人就定了,極少去研究這些項目是不是國計民生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。
潘老師說:“那些有本事拿到項目的人💋,就有本事結題📺🗽。只要有關系🚏,經費充足🏗,請幾個好說話的專家吃喝一番,大家都是熟人,能讓他不過嗎?即使課題做得很差,還是會給優秀。”
佛山科技大學副校長許曉珠說👮♂️,當前很多科研經費和成果針對性不強,不是落戶在企業等有需要的地方🤚🏽,所以很多成果都難以轉化。由於沒有按需研究🐕8️⃣,實際成效並沒人管。科研經費管理重征取輕監督🫲,不抓過程和事後,而且科研過程一般都是跨年度,需要好幾年,而地方財政是按年度審計,時間一長📡,就淡化了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教育與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認為,目前𓀙,關於科研項目的多數規定內容大而化之,過於籠統,不能起到預防腐敗的作用🐛。要有針對性地建立製度措施🕛🤷,追加責任條款✡︎、驗收評估,對有問題的項目責任人要納入“黑名單”❗️,追回項目資金🧏👩🏫,限製未來申請科研項目的資格等。
另有專家認為,在科研領域裏🤳🏿,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關於科研項目立項、審批、經費使用、監管責任的系統法律。立法的缺失⛹🏿♀️,直接導致科研項目管理的混亂💺。專家建議,應將科研經費財權和審批權分離🦹🏼,掌握財權的部門退出項目審批👩🏼🦳,再建立科研投入基金製度,引入公正、公平、公開的專家評審製度🦻🏻,如此方能遏製科研經費腐敗亂象👨🏼🏫。
(來源:新華網 2014.10.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