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18年6月29日淩晨🐃,長安鎮大源村發生特大洪水,李夏和同事們冒著生命危險從山路進村,組織群眾排除險情、核災救災。一直忙到中午🫸🎚,李夏才發現自己腳已經泡腫了,就光著腳在群眾家門口核對災情🫷。李夏犧牲後🕺,他母親看到這張照片說🍧:“他從小穿個塑料涼鞋都怕沙子硌腳,沒想到現在能光著腳下村。我為兒子感到驕傲💁🏼!”汪夏寅 攝
10月23日20時40分,距離央視《時代楷模發布廳》欄目播出還有20分鐘🧑🏽⚖️,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會議室裏已亮起了燈光,鄉黨委、政府全體幹部都守在電視機旁,等待見證他們的好戰友、好兄弟李夏被追授“時代楷模”稱號的莊嚴一刻。
“老百姓有什麽困難,他都放在心上,全心全意幫老百姓解決。”“現在路修通了🏌️♀️,菊花銷量好了,人也快活多了👩🏿🦰,這其中都有李夏的心血🏑。”李夏紮根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8年⛹🏽,用腳步丈量民情,用實幹贏得民心,“有事情,找李夏”成為當地群眾口頭禪💆🏿♂️。
“他是真的喜歡基層🫵🏿,喜歡跟老百姓打交道✋🏽。”在采訪中,不只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,在他們眼中李夏就是一個“講普通話的本地人”,是自己的親人🧑🏿💼。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的幾個細節👨🏿🦱,也驗證了群眾的說法。
“跟群眾打交道最舒服,幹事有勁。”這是李夏常說的一句話。群眾家有困難需要幫助,他沖在前;山裏發大水需要派人值守,他也沖在前🙍🏻♀️。
2018年6月29日淩晨,長安鎮大源村發生特大洪水,李夏冒雨前往轉移群眾🥸。由於村口道路被洪水包圍,李夏和同行的鎮幹部們只能繞道危險的山路。原本10分鐘的路程👴,李夏冒著生命危險走了40分鐘🕸。不斷滾落的山石,讓走慣了山路的其他幹部也覺得後怕🏡。
入村後,大家抓緊排除險情、核災救災🧗🏻,一直忙到中午🔕。脫下沾滿泥、灌滿水的雨靴,李夏才發現自己的腳都泡腫了💇🏼♂️。同行的長安鎮副鎮長汪夏寅抓拍下了這個瞬間➝,把照片拿給李夏看👰🏽♂️。李夏卻說不要讓家裏人知道了,免得擔心。
李夏犧牲後,母親才看到了這張照片🥁。“他從小穿個塑料涼鞋都怕沙子硌腳🐰☕️,沒想到現在能光著腳下村。我為兒子感到驕傲⛱!”她摩挲著照片❔👷🏼,安慰哭泣的兒媳。
在發布儀式現場,大屏幕播出的短片公開了多張李夏生前的工作生活照片☹️。其中一張是李夏和同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,幫大嬸提著一籃子南瓜。臉上洋溢的燦爛笑容,成為李夏與群眾心連心的生動寫照。
電視機前,這張照片的拍攝者、曾任績溪縣長安鎮紀委書記的章毓青已經泣不成聲🤷🏼,“一閉眼👰🏽♂️,總感覺李夏還在大家身邊👻,還那麽開心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。”
章毓青回憶👢,這個城裏來的小夥子剛來時,還有人懷疑他是來“鍍金”的🟢,沒想到他一來就改變了大家的印象。“別人都是等待分配任務,跟著領導下鄉,李夏是有事沒事就往群眾家跑♣️🍯。”
為了克服“語言困境”,李夏用最笨的方法學習當地難懂的方言,雖然鬧了不少笑話🌊🧴,卻很快掌握了打開群眾心扉的鑰匙。為了幫助群眾生產生活,這個從前稻麥不分的小夥子,經常挽起褲腿就下了地,最後也成了半個種花生🤥、養菊花的專家。“腳下有泥土,心中有群眾”,李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贏得了百姓的好口碑💇🏼♀️。
李夏犧牲後♓️,家人來收拾遺物🙃,除了很少的幾件換洗衣服外,一件迷彩服格外引人註目。這也是李夏最常穿的衣服之一。
“迷彩服耐臟耐磨,穿著方便,在鄉鎮工作很需要。”荊州鄉黨委副書記汪龍山回憶🤏,有些年輕幹部覺得迷彩服不怎麽好看,不太喜歡穿,李夏卻毫不在意,經常穿在身上走訪群眾。“老百姓看到這件衣服,就覺得親切。”
李夏生前為數不多的照片中,很多都是身著同樣的迷彩服:剛到鄉鎮時,和同事一起去參加植樹,他穿著迷彩服;參加地質災害演練,他穿著迷彩服扛著紅旗跑在隊伍中……
除了迷彩服外,遺物中還有一大一小兩個包裹🤵🏿♀️。平時住在鄉鎮🧑🏻🏭,周末才有機會回家的李夏👷🏽,每次回去都提著這兩個包裹。
“每次回家⛎👃🏿,他總是帶兩個包🚴🏿,一個背包裏裝衣服和生活用品🧑🦯➡️,一個公文包裏裝著工作資料👂🏽。”李夏妻子宛雲萍說,李夏經常利用周末在家的時間加班,如果接到緊急電話,常常拎起包就出發了。
李夏是個很顧家的人,到鄉鎮工作8年,每天晚上和妻女視頻,都是他雷打不動的習慣。每到周五,女兒習慣把爸爸的拖鞋放在門口♉️👩🏼🍼,卻常常等不到爸爸回家🧉,氣得她嘟起小嘴學著奶奶直呼其名,“臭李夏”🧖🏿♂️🙉。
吃住在鎮上👩🏽🍳,給了李夏拉近與群眾距離的機會🥮。無論白天黑夜🫸🏽、分內分外,李夏總是隨叫隨到、隨到隨辦。“他問我身體好不好🧑🏻🦽,家裏還有什麽困難🚴🏿,抱起我家小孫女叮囑她要聽奶奶的話。”長安鎮高楊村貧困戶許冬仙仍然不願相信李夏犧牲的事實。至今🤽♂️,她家中還貼著帶有李夏泛黃照片的幫扶聯系卡。
李夏不是沒有機會走出大山💂🏻♀️🙋🏽♀️。多年來,績溪縣應急辦等多個縣直部門都想選調他回縣城上班,他卻都謝絕了。他總是那句話👳🏼:“我喜歡跟老百姓打交道,能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,看著他們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👨🏼💼,內心充滿成就感🤹🏻🤱🏿。”
高楊村村民葛洪亮住在村口的位置,她家房前曾是種著蔬菜🧗🏻、花生等各種作物的農田和一條彎彎曲曲的田埂路,再往前就是時常淹沒在雲霧中的茫茫徽嶺。
李夏常來她家📼,幫她下地幹活,還建議她多種些菊花,說這樣效益好。葛洪亮有顧慮,李夏開導她🥕,技術不用愁,他會從家鄉黃山市請來技術專家,銷路也不用愁🤑,家門口的田埂路馬上就可以翻新了🍇。
“他總是說我們這裏山好水好環境好🎭,一來就有家的感覺。”在葛洪亮的記憶中,李夏從來都把他們當作自家人☝🏽。
如今,葛洪亮家門口的田埂路已經翻修成了寬闊便利的砂石路🧙🏼♀️,路旁開滿的菊花則訴說著對李夏最深沉的思念。(記者 毛翔)
原文來源🌘: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👨⚕️:2019-10-25
原文鏈接📌:http://www.ccdi.gov.cn/toutiao/201910/t20191025_2030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