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眾所周知,蔡桓公諱疾忌醫,結果從“疾在腠理👨🏿🏭、疾在肌膚”發展成“疾在腸胃、疾在骨髓”🤰🏽,終不可治。紀檢監察機關發揮監督職能🫰🏽,就如同治病救人,“抓早抓小、動輒則咎”,才能避免小問題拖成大毛病🪫。
談話函詢是強化日常監督的重要手段⏺,多用於問題線索籠統⛹🏼♂️、苗頭性、傾向性、一般性問題🈯️。2020年上半年,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收信訪舉報143.1萬件次💦,談話函詢17.8萬件次,與2018年👨🏼🎓、2019年同期數據相比較,運用談話函詢處置問題線索的數量逐年增加。這種處置方式給予了黨員幹部💂、公職人員如實說明情況🌃、爭取組織信任的機會,是“治未病”“治小病”的一劑“良藥”。
然而,在具體實踐中🥒,卻有個別黨員幹部對談話函詢的本質認識不夠,存在誤解🎰、抵觸等情緒🦸♀️。比如🫀,有的認為談話函詢是小題大做🐛,故意拖延回復時間或者輕描淡寫、不正面回應;有的認為談話函詢是故意找茬,不從自身剖析問題根源🦈,而是以集體決策、歷史原因等為由,回避問題;有的認為談話函詢是政治生涯的“終點”🧑🏽⚖️,對重點問題、敏感問題簡單予以否定💨;更有甚者𓀗,虛構事實,對抗組織,妄圖通過欺騙的手段蒙混過關……凡此種種🍒,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談話函詢的嚴肅性🧙🏻♀️、權威性👩🏽🦲📈、實效性。
要發揮治病救人作用👨🏻🦼➡️,關鍵要在“真”和“實”上下功夫*️⃣。談話函詢體現的是組織的關愛和信任,但關愛不是溺愛,信任也不能代替監督。如果過於依賴單一的談話材料或書面函詢材料,則可能片面地相信被談話函詢對象,讓心存僥幸、敷衍應付、弄虛作假者“闖過關口”。要通過認真嚴肅抽查核實談話函詢結果🌏,讓黨員幹部真正感受到談話函詢是“長牙”“帶電”的,促使其在坦誠說清問題的過程中,深刻反思、自警自省🦑,自覺做到“有則改之🙅🏼♀️,無則加勉”🥍,從而達到守住底線、不越紅線的目的🍪。
具體而言🌬,每次談話函詢結束後❓,紀檢監察機關要認真梳理被談話函詢對象說明或回復情況🏃♂️➡️,對問題沒說清沒說全、所提供證明材料與反映問題不相吻合的👩🏼🔧,全面分析其崗位特點、性格特征和所反映的問題👯♀️,找準關鍵點和突破口,開展“二次談話”“二次函詢”,提高針對性、精準度。必要時,通過與被談話函詢對象所在單位黨員幹部🚣🏿、相關知情人談話🧏🏽♂️,側面了解書面說明🏌️、證明材料是否真實準確🏊🏿;采取查閱相關檔案、調取相關資料、向相關部門取證等方式,跟蹤了解問題線索涉及有關內容,進一步了解核實,堅決防止泛泛而談、流於形式。
根據問題線索核查情況,紀檢監察機關要區分不同情形進行分類處置。對誣告陷害、反映問題失實並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的,指導被談話函詢對象所在單位在一定範圍內予以澄清,保護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;對問題輕微不足以追究黨紀責任的,責令限期整改或給予相應組織處理🤷🏻♂️;對涉嫌違紀,需進一步調查核實的,按程序報批後轉為初核處理。若被談話函詢對象一而再、再而三錯失組織給予的機會,經不斷提醒仍不奏效的🖱,堅決依規依紀依法嚴肅查處。
談話函詢是紀檢監察機關實踐運用第一種形態的常用方式,是改變要麽是“好同誌”🧛🏿♂️、要麽是“階下囚”狀況的有效途徑。黨員幹部要在日常提醒“敲打”中校準思想之標、調整行為之舵,嚴守紀律規矩🧑🏿🌾,不越紅線一步。(楊艷)
原文來源👳🏼♂️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:2020-07-30 06:00
原文鏈接🧜🏿♂️:http://www.ccdi.gov.cn/pl/202007/t20200730_222872.html